当前位置:

谁才是“人情债”的最终受益者?

来源:红网综合 编辑:段宇翔 2018-02-07 09:31:44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  每年的婚丧嫁娶,中国人大概随了多少份子钱?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,2016年,中国农村家庭人情的平均支出为 5297.47 元,占家庭总支出的 16.16%,仅比饮食支出少一千多。其中重庆更是高达10612元,安徽、天津等地紧随其后。(2月6日《新京报》)

  在中国,人情往来自古有之,尤其是在相对静态的农村,它是维系邻里关系的一种基本手段,是老百姓之间互相加深感情、互帮互助的传统模式,是一种良俗,不具有任何危害性。然而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农村请客送礼的花样不断翻新,人情风越刮越猛,礼金越来越重,形成了巨额的“人情债”,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,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,沦为一项实实在在的“恶俗”。

  沉重的“人情债”不仅拖累了农村的父辈们,而且已经成为农村年轻人最想挣脱的“枷锁”。不管是平时,还是年节,虽然思念父母亲人,但越来越多的80、90后不愿意回到农村。同时,尽管很多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把投资的政策倾向农村,但因为“办酒风”,因为“人情债”,使得很多年轻人对农村望而却步,最终导致农村走进“空壳”。没有了活力的农村背着“人情债”负重前行,严重拖累着中国的整体发展。

  农民的思想觉悟普遍不高,屡屡被“人情债”困扰后,为了收回已经送出的巨额礼金,往往不自觉地想出一个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的办法:有喜事大办,没有喜事“创造”喜事也要办。高考失利办“安慰酒”,出狱返家办“洗心革面酒”,小孩子还没出生也可以办“保胎酒”,连母猪下崽也要办个酒席庆祝庆祝。你来我往,硬生生地把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扯进竞相办酒的“恶俗”里,人情往来陷入变相“敛财”的恶性循环里。可实际上,每次办酒都需要酒席开支,人情活动越是频繁,酒席开支就越多,农民的大量收入都被消耗在操办的酒席里,而最终受益的,无非是那些出售酒席原材料的商家或是承办酒席的酒店。

  如何消除眼下“恶俗”的人情往来,破解农村的困局,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农村的复杂考题。要知道,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、人情债等陈规陋习,并没有触犯或者违反国家的哪条法律,而是一种社会性活动,很难用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进行约束。那么,只有通过宣传、引导的方式逐步改变民风,将“恶俗”转变回“良俗”。首先,宣传和引导农民认识到办酒、“人情债”的危害,认识到商家才是“人情债”的最终受益者。其次,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情况,制定一些规章制度,引导农民不要操办除婚丧嫁娶以外的各类酒席。再者,用党纪政纪规范和制止当地政府官员的办酒行为,特别是要斩断基层官员利用办“无事酒”收份子钱的敛财之手。中国的农民都是淳朴善良的,只要引导得当,相信他们会在办酒、收礼、送礼的非理性中清醒过来,回归到充满温情和祝福的人情往来里。

  其实,不仅仅在农村,城市的办酒风气也从未停止,城市白领、普通员工也深受份子钱困扰,动辄几百上千元的份子钱严重拉低城市人的生活质量,乃至幸福指数。在一场场酒席中,人们疲于奔命、怨声载道,不管是办酒的主人,还是随礼的亲朋好友,都是无形中的牺牲品,而背后的商家却赚得盆满钵满,数钱数到手抽筋。如此低俗的游戏早该休矣!

  文/梦离柯

来源:红网综合

编辑:段宇翔

本文为普法频道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pf.rednet.cn/content/2018/02/07/4732245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普法频道首页